小麦种植过程中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避免焚烧玉米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还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营养成分,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小麦栽培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一)玉米秸秆质量不佳
在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很多地区未严格控制还田玉米秸秆的质量,将部分质量较差的玉米秸秆用于还田。在粉碎玉米秸秆过程中,受粉碎机性能、农机操作、田地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出现了玉米秸秆粉碎度不够、还田质量差、分布不均匀等现象,还田的秸秆与土壤混合不充分,导致田地不平整,易引起缺苗断垄、漏温跑墒等问题,不利于小麦健康生长。
(二)加剧土传病害传播
玉米生长过程中易受病虫害侵染,尤其在阴雨天气较多的季节,还会加重受害程度。感染过病虫害的玉米秸秆还田后,会将虫卵、真菌、病毒、病原物等残留在土壤中,当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虫害会再次暴发,从而加剧小麦田地土传病害的恶化程度。
(三)引发营养竞争现象
玉米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会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而微生物生长需要大量C元素与N元素,碳氮比为(20-25):1,再加上玉米秸秆本身也会吸收土壤中的N元素,由此与小麦生长形成了营养竞争,一旦氮肥施入不及时,麦苗会由于N元素摄入量不足出现缺肥性黄化,使麦苗瘦弱、发黄、根系发育不良,最终导致田间麦苗长势不均。
(四)易诱发热害
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种植时间较近,以2023年为例,10月鹿邑县平均气温为12-25 ℃,11月为5-16 ℃。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分布在土壤浅层的玉米秸秆会腐烂、发酵、分解,当小麦播种后,种子与秸秆会直接接触,或小麦发芽生根后,根系周边分布有零散粉碎的秸秆,秸秆发酵与分解产生的热量提高了土壤温度,易诱发热害,对小麦幼苗根部产生热伤害,影响根系生长。
二、小麦栽培中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要点
(一)调整土壤碳氮比
在秸秆翻入土壤前,可在粉碎后的秸秆上撒施尿素450 kg/hm2,然后均匀散开秸秆,深翻至土壤深10 cm处,以加快秸秆腐烂速度。旋耕整地,打碎土块,耙实田地,同时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当施入氮肥,调整土壤碳氮比,增加土壤中N元素含量,用于补充玉米秸秆发酵分解吸收的N元素,预防麦苗发生黄化。
(二)充分打碎秸秆
玉米收获时,利用收割机直接粉碎秸秆,长度超过10 cm的秸秆会影响还田效果。为了提高秸秆还田质量,还需按照10 cm的耙地深度,使用重耙耙地2次,进一步打碎秸秆,同时破碎板结层、疏松耕层,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在玉米秸秆深翻过程中,要将土壤与秸秆混合均匀,防止秸秆在土壤中堆积,若发现有明显堆积,要挖出堆积的秸秆,重新均匀散开,确保秸秆均匀还田。
(三)深耕与浇水
玉米秸秆还田时翻入土壤深度应大于10 cm,要完全埋入土壤中,避免秸秆位于浅层土壤,这样有利于加快秸秆腐烂、发酵及分解的速度,减少秸秆分解对小麦种子发芽、根系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小麦播种后,要观察田间干旱情况,及时浇水。此外,小麦播种后还要镇压耕作层,适度紧密土壤颗粒,防止田地土壤疏松,导致保温、保水能力下降,引发小麦黄苗、弱苗。 (四)高温粉碎处理 针对还田玉米秸秆携带病虫害问题,还田前要集中处理玉米秸秆,可进行高温粉碎处理,消杀秸秆携带的病虫害,并将还田秸秆长度控制在5 cm 内。针对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问题,可采取堆沤发酵处理,在堆沤高温发酵过程中,不仅会杀死病菌、虫卵与杂草种子,还可优化有机质的碳氮比、充分释放养分,实现对玉米秸秆的堆肥及无害化处理。
三、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方法
(一)杀灭土壤病虫害
为了减少小麦田地土壤中的病虫害,还田前要检查玉米秸秆是否有病虫害,被病虫害侵染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要将秸秆集中进行高温粉碎或堆沤发酵处理后再还田。在小麦播种前,旋耕整地时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虫处理,整地前喷洒3%辛硫磷颗粒剂、50%水溶代森铵350倍液及五氯硝基苯、福尔马林、波尔多液、多菌灵等。根据小麦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针对性选用土壤杀菌消毒剂,以达到杀虫、灭菌、消毒的目的,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二)旋耕+深耕整地
小麦栽培要求地势平缓、土壤细密松软,玉米秸秆还田增加了整地难度,提高了整地要求,需要使用粉碎旋耕机深耕、深翻土壤,使土壤上虚下实,有利于小麦种子生根发芽。
(三)小麦播种
1.种子选择与处理
要选择本土种植表现优异的小麦种子,保证种子与当地气候、自然环境及土壤条件等相适应。小麦种子选择后,为了有效预防地下病虫害,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通常使用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照每100 kg种子用药量6-9 g的标准拌种,将种子与药剂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备用,避免金针虫、地老虎、真菌病害等侵染种子,影响种子的萌发率。
2.适时播种
玉米秸秆还田后种植冬小麦,鹿邑县冬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玉米收获后,于每年10月下旬开始播种,小麦播种时间越早,入冬前的生长质量越好,更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在玉米秸秆还田及完成整地后,使用播种机以宽播方式播种,播种深度为3-4 cm,宽度为8-10 cm,行距25-28 cm,边播种边压实覆土,播种后再全面镇压,提高土壤保墒保水能力。
(四)适时浇水
播种8-10 d后,当麦田较干旱,要浇蒙头水;翌年3月15日前,当气温开始回升,要浇返青水;小麦长至灌浆期时,要浇足灌浆水。若小麦田地不干则不浇水,避免土壤潮湿滋生病虫害,且浪费水资源。
(五)科学施肥
施肥时,要充分考虑玉米秸秆吸收土壤N元素的情况,在具备技术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测土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实际的养分含量,制订有针对性的施肥方案,实现科学精准施肥,减少化肥残留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六)冬前栽培管理
1.补苗与壮苗
当小麦出苗7 d后、长至3片叶及冬灌前,要进行3次查苗及补苗工作,补植缺苗,拔除弱苗、病苗及丛生苗,入冬前达到全苗的目的。从11月15日左右开始,铲除麦田间的杂草,打破土块及板结;若土壤较疏松,要对麦田进行压实处理,稳固幼苗根部;11月下旬进行中耕除草,喷洒除草剂;若此时麦苗整体长势良好,为了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小麦产量,可按照10 cm左右的深度进行深耕,促进麦苗萌发新根及扎根。
2.冬前浇冻水
冬灌应在小麦进入冬季休眠期前进行,当气温开始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时进行冬灌。鹿邑县通常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气温为-3 ℃时进行冬灌,同时做好麦田冻害预防工作。冬灌浇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宜,不可浇灌过多,水渗透至小麦根系深度即可。
(七)春季栽培管理
1.喷施叶面肥
春季要做好麦田管理工作,针对长势较好的麦苗,要以稳苗壮苗为主,推迟施肥;针对二、三类弱苗,要适量增加施肥量。鹿邑县春季气温较高,降雨量偏少,手撒肥溶解速度较慢,因此要喷施叶面肥,分别在3月中旬、4月中旬各喷施1次,以满足小麦变绿拔节期及中节期的营养所需,待小麦长至嫁接中期,喷施第3次叶面肥,提高小麦的千粒质量与品质。
2.水肥运筹技术
要根据小麦不同生长期的营养所需,合理使用水肥运筹技术,提高小麦的生长发育质量与速度。在春季,小麦发芽变绿前,尽量不要浇水,至拔节期再浇水施肥。还要根据麦苗的具体生长情况来控制施肥量,一类麦苗施肥量为75 kg/ hm2左右,二、三类苗施肥量为150-225 kg/hm2。小麦现蕾开花期,要浇足水分,若当地降雨量较大,可在花期后浇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