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华
(延边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在这种趋势下,农业污染也愈发严重。特别是农作物的秸秆,其是指由于农民在收获农作物时所产生的非农作物产品,农作物秸秆的大量产出,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对农业污染环境事件的高度重视,并推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本文剖析了在循环经济视角当中,农作物秸秆利用如何做到资源化,从而为后续开展农业研究提供宝贵意见。
我国农业产业链正逐渐朝向现代化发展,这种发展大幅度推动着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现在,农民在生产农作物的过程中,用大量的化肥替代原本的农作物秸秆化肥,用电力或者煤气替代原本的农作物秸秆燃料,导致了农作物秸秆的实际利用率急速下降,而农民为了赶种农田,又不得不烧毁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这种行为不仅浪费农业资源,还破坏了自然环境。所以,循环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农业指的是在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制约下,提出的能够保证农业长足发展且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论。但从世界的农业领域和农业学术界的层面来说,人们对实际循环经济农业还没有准确定论。循环经济农业应该称之为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兴农业生产策略,其核心价值是帮助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追求创新,从而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全面控制农作物在资源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实现农业产业链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
(二)农作物秸秆的理论概述
农作物秸秆指的是农民在收获农作物产品后遗留的非农作物产品,比如,农产品的秆、叶芯等。在以往的农业生产领域中,农作物秸秆的存在是农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农民许多的生活物资和生产材料都可以从农作物秸秆得来。但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不再是有机化肥的生产材料,也不再是农产品燃料资源,这种情况导致农作物秸秆的辅助生产作用大幅度降低,最终成为了农业废弃垃圾。大部分农民在收获农产品后都会选择焚烧废弃的农作物秸秆,但这一行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使社会产生巨大的贻害,还造成了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如何使用农作物秸秆,使其变废为宝是我国农村地区急需处理的现实问题。
(三)农作物秸秆的基本作用和多级循环经济利用
农作物秸秆自身对保护农产品土壤不遭受侵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改善农产品土壤结构十分有利。另外,农作物秸秆还可以为家禽牲畜提供日常所需的饲料,并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许多生物、物理和化学的用途。目前,有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其融入到其它种类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形成多级循环经济资源化利用,改变了传统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单一应用,为自然环境的低碳发展制造新契机,促使农民对农作物秸秆实现合理运用,帮助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多级循环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可以打破农作物秸秆成为农业废弃垃圾的现状,帮助其在农业产业链当中得到优化,当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农业经济能够走循环发展路线,增加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1]。
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
(一)农作物秸秆饲料养殖循环利用模式
农作物秸秆能源养殖循环资源利用模式能够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与农村畜牧业产业链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和畜牧养殖的无公害,帮助农民生产大量清洁能源。农民在饲养家禽牲畜的过程中,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进行喂养,即是利用农业废弃垃圾,构建资源化农业产业链条。要确保农作物秸秆的生态种植、家禽牲畜养殖和生产能源三合一,优化这三点之间的关系,形成农业多级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两步:一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物理化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最终成为家禽牲畜的饲料;二是家禽牲畜产生的排泄物可以通过发酵加工,最终成为有机化肥[2]。
(二)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还田循环利用模式
秸秆直接还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包括秸秆翻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压还田技术是以犁耕作业为主要手段,将秸秆整株或粉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秸秆混埋还田技术以秸秆粉碎、破茬、旋耕、耙压等机械作业为主,将秸秆直接混埋在表层和浅层土壤中。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留茬免耕、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秸秆整株覆盖还田。秸秆直接还田具有处理秸秆量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大面积实现以地养地、提升耕地质量、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有效途径。直接还田方式需要配套应用合理的施肥、灌溉技术。常年开展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要与耕地深松相结合,并定期深翻,将耕地表层积累的秸秆翻埋到耕层中,以提高秸秆还田培肥效果。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循环利用模式。
秸秆能源化利用既能有效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符合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又能有效避免秸秆随地焚烧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有利于环保,是农村能源供应的一种新趋势和秸秆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目前,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重要途径有三种:一是直接燃烧。现代化直燃供热方式是目前较为受到青睐的一种方式,通过成型化处理农作物秸秆,将农作物秸秆制成固体成形燃料,以代替燃气、原煤和木材等燃料,能够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且易于实现产业化生产。此外,有些地区还将农作物秸秆与原煤混合用于发电,节约燃煤用量,提高秸秆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秸秆气化。秸秆气化技术是通过将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将其转变为清洁能源,常用的气化技术包括秸秆沼气和热解气化两种;三是秸秆液化。它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使农作物秸秆内的木质生物高分子结构裂解转变为小分子液态产物[3]。
(四)农作物秸秆制炭资源化利用模式
农作物秸秆不仅可以用于农业产业链,还可以运用在工业产业链当中。农作物秸秆在热解后能够产出气、液及固等工业热解产品,这种产出可以将农作物秸秆延伸成为发展产业链,保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利用价值是可以有序开展的。农作物秸秆制炭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化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热解气化,形成工业生物质炭固体产品、木醋液以及农作物秸秆气。再将上述三种工业产品结合,生成肥料缓释剂和农业栽培基质,这两种产品主要用于农业的加工生产和农产品土壤改善修复。另外,还可以将木醋液加工成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杀虫剂,其具有良好的驱虫灭虫效果,为农产品的种植提供帮助。
(五)农作物秸秆食用菌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化利用模式
在农作物秸秆当中,还可以培养出食用菌,保证养殖食用菌可以和其他养殖业有效结合,确保清洁能源生产系统的构建。比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可以形成菌菇延伸产业链,提取出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的附加值,从而形成新型农业资源化的利用模式。在农作物秸秆食用菌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化利用模式当中,菌菇可以生产加工成优质有机化肥,并在农作物秸秆食用菌充分收获后,配合相应的菌袋归还至农田。另外,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的菌菇还可以作为发酵沼气的原材料,在沼渣中为繁殖蚯蚓提供有利生长环境。繁殖的蚯蚓还可以应用到家禽牲畜的饲养当中,作为高蛋白饲料为家禽牲畜提供充足的营养。
三、结语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如家禽牲畜的饲料、工业产业链的原材料、农业产业链的化肥等领域,都可以用到农作物秸秆。因此,我国各个农村地区还应因地制宜,深入探究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深化农作物秸秆的科学运用,确保农业产业链的种养实现一体化,构建出循环经济农业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不断提升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实际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李建伟.定襄县秸秆综合利用主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和秸秆青(黄)贮技术[J].当代农机,2020(01):57-59.
[2]曹佳磊,胡冰涛.多元公共行政视角下农户秸秆利用的对策分析——基于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的调查数据[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06):80-86.
[3]胡安华.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学,2019(39):33-34. |